欢迎访问教育与发展人口神经科学研究基地!

loadding...
教育与发展人口神经科学研究基地

咨询电话:QQ:81274769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您的位置: 首页 > 课程库 > 认知神经科学
从老科学家身上感悟科学精神

从老科学家身上感悟科学精神

品牌:省级

咨询电话:QQ:81274769

  

   65年,科研路上他大胆创新,成为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89岁,三尺讲台他授课解惑,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他这一生为祖国鞠躬尽瘁,他就是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的鞠躬。

     鞠躬早期从事中枢神经系的束路学研究,是国内第一个掌握Nauta法的科学家、我国束路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从事神经内分泌学研究,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一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打破了半个世纪的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定论。进入21世纪后,鞠躬首创的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开创了国际先河,也为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带去了希望。

少年立志,学医救国

    1929年,鞠躬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希望孩子可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为他取名为“鞠躬”。鞠躬的父亲原名周祺安,因感于氏族间不断的恩怨,废弃了自己的姓氏,改为“索非”,取“不索非何以求是”之意。

鞠躬全家福

    少年的鞠躬深受家庭,尤其是父亲的熏陶。父亲认为身强体壮的队伍才能打败鬼子,学医才能救国。他主张医学救国论,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期间,曾自学医学考取了卫生局的执照,开办了一个小诊所,利用午休时间在诊所为病人看诊。鞠躬记得父亲常常免费给一些穷人看病,甚至赠送药品。 

鞠躬初中报名照

    父亲索非还热心于科普工作,出版了一系列通俗医学读物,如《孩子们的灾难》《人体旅行记》等来普及医学知识。小时候,鞠躬虽然会被医书里一些解剖插图吓到,但正是这些书开启了他走向医学的大门。

    鞠躬从父亲那里学得了如何爱国、救国,也立下了学医的志向。

艰苦岁月,磨练意志

    1947年,18岁的鞠躬考入了湘雅医学院。当时的湘雅医学院正处于被日本兵烧毁后重建的状态,只余下钢筋骨架和一间因为地处偏远而幸免于难的砖木小屋,名为福庆楼。

    鞠躬和其他学生们就住在这个仅有四层小屋的最顶层。宿舍是大通铺,楼里没有洗手间,只有三楼的一间小屋子放了一个大木桶,当作学生的洗手间。

    鞠躬入学时,学校还没有电灯,学生宿舍里都是用油灯照明。生在上海优渥家庭的鞠躬从来没有叫过苦,成绩依旧名列前茅。

    1952年,鞠躬从湘雅毕业。当时,他心中有三个学习志愿:生理学、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

鞠躬(二排左九)所在的湘雅医学院二七班结业合影

    当时我国的医学院比较少,师资也匮乏,国家准备开办师资培训班来培养医学院的老师。军委总后勤卫生部的一个干部到湘雅选择解剖学教员,他按照解剖学分数的高低选人,选中了成绩最高的鞠躬。

    就这样,鞠躬被选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高级师资训练班。虽然没有学习自己理想的志愿,但鞠躬毫无怨言,他全身心研究解剖学,得到了导师张鋆教授和张作干的肯定。

    有一次,解剖学系的张鋆教授看到了鞠躬解剖的臀中肌下血管及神经丛,鞠躬做得很仔细、很干净,他将鞠躬表扬了一番,并对其他同学说,“解剖就应该像鞠躬那样做”。

鞠躬(后排左一)和协和同学在颐和园门口合影

    1953年,鞠躬被分配到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解剖学教研室,一干就是三十年。当时西北重镇的郊区十分落后,百姓用“马路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这“三不”来形容这里贫困的程度。

    当时,鞠躬因为太瘦还被同事起了个绰号,叫“搓板”,可见当时条件的艰苦。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艰难的环境产生心理落差,还是一如既往地钻研学术,除了教学以外的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

    在图书馆里,他发现了神经形态学领域的经典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于是更倾尽所有空闲时间在图书馆钻研,甚至因为每天坐在图书馆的硬板凳,把坐骨结节下的皮都磨破了。

    学校缺乏设备,鞠躬幽默地表示“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亲自动手设计了不下十余种“土仪器”。

    鞠躬一生经历了无数艰苦的环境,面对命运的重重捉弄,他没有过悲观和放弃。他带着一颗做科研的赤诚之心和与命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在落脚安家的每一个地方都创出了一番事业。

大胆创新,硕果累累

    50年代,鞠躬刚到四医大时,学校没有指定研究方向,鞠躬在研究神经解剖学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他认为这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40年代中期,Nauta法被美国人Nauta发明,50年代后期发展成熟。Nauta法是一种选择银染变性神经纤维的方法,可以将变性神经纤维染成黑色,而正常组织呈黄色,两种颜色间的反差很大,一目了然。

鞠躬在工作

    作为当时国际上一个先进前沿的方法,鞠躬在看文献时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试验,他和同事用Nauta法做了两项听觉束路追踪研究工作,并且在《解剖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成为国内用Nauta法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在解剖学界崭露头角。

    当鞠躬投出第二篇论文时,文革接踵而至,限制了他的科研工作。不能进图书馆,不能看外国文献,但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

    后来,已经年近半百的鞠躬才发现70年代初神经解剖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追踪神经束路的一种新方法——HRP方法,又称辣根过氧化物酶,比Nauta法更灵敏。

    那时候会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人很少,鞠躬每天拼命工作以追回耽误的时间,常常做实验到晚上一点钟,终于掌握了HRP技术。

鞠躬在观察标本

    1978年,鞠躬和解剖系的同事编了一个小册子,里面载有11篇论文。他们还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解剖学会议上讲了一堂关于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神经束方法的课。自此,鞠躬已经获得了解剖学界不小的声望。

    1985年,具有学术敏感性的鞠躬创办了四医大的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这是国内医学院校中第一个神经生物学方向的教研室。1989年建立了神经科学研究所。

    1991年,鞠躬因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受到神经直接调节,提出了脑下垂体受体液神经双重调节的假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当选为科学院院士。

    当选院士后,鞠躬并没有就此止步,反而写下了自己的一条座右铭:“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

鞠躬办正在办公

    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鞠躬任所长,主要研究脊髓损伤,只为让更多的人能够站起来。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轻者运动受限,重者瘫痪,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中国14多亿人口中,脊髓受损伤的人数十分惊人。

    鞠躬首创的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开创了国际先河。2002年,他依托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脊髓损伤科,对30例最严重的全瘫患者实施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

    这30位患者,有的是伤后第二天接受手术,有的已经是伤后65天。按传统理念,他们已经无法再用双腿站立,可术后三个月,他们中80%的人都可以独立拄拐行走了。

鞠躬在工作

    从1993年以后,鞠躬就没有休过一次假。星期六、星期天他都正常上班,一年的时间中,只有大年初一、初二两天可能在家休息。

    1995年,鞠躬被查出患有胸腺瘤,当时研究所正在筹备建立信息传导中心,鞠躬在病床上还同副所长等人商讨筹备事宜,术后一个月就乘飞机去美国访问,继续工作。

    他一生累累的创新硕果都是建立在这种为工作、为科研、为国家拼命的精神之上的。

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鞠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四医大教书期间,凡是听过鞠躬讲课的人,都认为他是四医大基础部最好的教师之一。

鞠躬在讲课

    鞠躬讲课很有创新思维,他从来不写教案,为的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进行针对性讲解。同时,鞠躬非常擅长用画图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高深的医学知识。多年来他为军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鞠躬是严格的。鞠躬常说:“诚实是做科学研究的底线。”

    研究生初到教研室,鞠躬就会讲科研道德、科学素养的问题,强调诚实是第一位的,违背立即开除。他还常组织大家集体观看居里夫人的电影,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对于科学纯粹的追求和热爱,以及为了科学克服一切困难的坚韧品质。

20世纪80年代,鞠躬(后右一)与其同事和学生的合影

    同时,鞠躬在教育方面又是开明的。他一直反对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对于创新思维的考察。因此,他在课上会以自己的垂体前叶神经体液调节假说作为一个引证,允许学生之间进行公开讨论、自由辩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鞠躬提倡不管学生还是老师,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教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在公开场合批评和辩论。

    在为人处世上,鞠躬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清风傲骨。他坚持爱国主义至上,对飞短流长的人十分反感,告诫大家要批评就当面说,背后不要指指点点,捕风捉影。

    同时,他还时常在学习、生活上给学生关心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前帮他们考虑更长远的发展计划。因为担心学生有问题要问他,鞠躬在周一到周五的每天早上八点前肯定会到实验室。

2009年11月鞠躬在实验室照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鞠躬在科研、教育硕果累累,但他为人低调,从不肯接受“大师”“泰斗”一类的颂词。

    他曾为自己写过一条座右铭“痛己之不足”,并注:一个人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不困难,唯有感痛才能有进步。他曾说:“在科学的漫长修远路上,我仅仅迈了两三个小步,点燃了一盏烛光而已。”

    2019年4月10日,鞠躬在退休座谈会上说:“退休不退志,休息不休工,我将继续坚守对党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忠诚,不懈怠不止步,倾尽全力继续为学科建设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鞠躬口述访谈资料》,张佳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 《神经生物学家鞠躬的成长之路》张佳静,中国科学家报

3. 《鞠躬:国际神经科学界的一张中国名片》,魏纹,王煜,中国军网

4. 《向父母鞠躬 ——访神经生物科学家鞠躬院士》,鞠躬,梅郁,《金秋》

5. 《鞠躬:以谦恭的姿态向挚爱的神经科学深深鞠躬》,吴志菲,《科学24小时》

6. 《向挚爱的神经科学深深鞠躬》,吴志菲,《江淮文史》

7. 《鞠躬尽瘁为民,医者仁心无悔——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鞠躬院士》,杨兰,赵翠,《祖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