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宁师范大学心理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库!

loadding...
南宁师范大学心理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库

yanzx@nnnu.edu.cn

文献导学

文献导学 您的位置: 首页 > 团队动态 > 文献导学

论心理学实验的社会心理学

2024-03-28 1009 收藏 返回列表

1.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Orne的这篇文章探讨了心理学实验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实验情境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如何影响被试的行为。传统实验方法源自物理学,假设被试是被动的反应者,但这一模型在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严重局限。人类被试会主动解读实验目的,并调整行为以满足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被称为需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 

 2. 需求特征的定义与表现        

需求特征指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感知到的、暗示实验目的的线索,包括: 实验说明的措辞 实验者的行为与态度 实验设置的物理环境(如“恐慌按钮”) 被试对科学研究的普遍信念(如“实验必有重要目的”)            

Orne通过一系列非正式实验展示了被试的极端服从性。例如:被试被要求完成一项毫无意义的任务(连续数小时随机数字加法),尽管任务枯燥且无意义,但大多数人坚持完成,甚至主动为任务赋予意义(如“这是耐力测试”)。当实验者以“这是实验”为理由提出请求(如做俯卧撑)时,被试的配合度显著高于以“帮个忙”为理由的请求。这些例子表明,实验情境本身(而非实验变量)可能主导被试的行为。 

 3. 被试的动机与“好被试”角色        

被试参与实验的动机包括课程要求、报酬、改善心理状态等,但最重要的是对科学价值的认同。被试希望自己的行为能“支持科学”,因此会主动扮演“好被试”角色,试图验证实验假设。这种动机导致: 被试在实验后常问:“我是否破坏了实验?”——反映其对“有效贡献”的重视。 即使实验目的被隐瞒,被试仍会通过猜测(如“校园传闻”)形成假设,并据此调整行为。 

 4. 需求特征的影响与实验效度        

需求特征可能从两方面威胁实验效度: 内部效度:被试行为反映的是对实验假设的猜测,而非实验变量的真实效应。 生态效度:实验室结果难以推广到真实场景,因为现实中没有“实验者期望”的隐含压力。        

 Orne指出,需求特征无法完全消除,但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研究与控制: 事后询问法:实验后详细询问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分析其行为是否与猜测一致。 事前询问法:向未参与实验的被试描述实验流程,让其预测实验目的,以此模拟需求特征的作用。 模拟被试法:让未被实验处理的被试(如非催眠者)模仿实验行为,检验需求特征能否复现实验结果。 安慰剂对照:通过“假处理”区分实验变量的真实效应与被试期望效应。 

 5. 经典案例:感觉剥夺实验的重新审视 Orne通过“意义剥夺”实验证明,感觉剥夺的某些效应可能源于需求特征: 实验组:被试被置于普通房间(无感觉剥夺),但被告知可随时按“恐慌按钮”退出,营造紧张氛围。 对照组:相同环境,但明确告知其为对照实验,无“恐慌按钮”。 结果:实验组表现出更多焦虑和认知变化,说明实验设置的心理暗示(而非真实剥夺)驱动了行为。

6. 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Orne提出: 被试是主动的问题解决者,而非被动反应者。实验设计需考虑其社会角色与动机。 需求特征是实验的固有变量,应通过实证方法(如模拟被试)量化其影响。 提高实验透明度和控制需求特征,才能增强研究的可重复性与生态效度。 

 7. 总结 Orne的论文颠覆了传统实验心理学的假设,揭示了实验情境的社会互动本质。后续研究需更严谨地区分“实验变量效应”与“需求特征效应”,尤其是在催眠、药物研究等领域。这一视角为实验方法的改进提供了重要框架,也提醒研究者:人类被试的行为永远处于社会背景中。 

 Extracted from: Orne, M.T., 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Sociological methods. 2017, Routledge. p. 279-299.

评论

发表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